「香港是一處中西交融的地方,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,同時亦有着西方的思潮,令這彈丸之地,更顯獨特的韻魅。只是,隨着時代的變遷,這些傳統文化正在遂漸無聲無色地消逝。」
在銅鑼灣避風塘,有一艘紅黃色的中式木漁船停泊在海上,在白色遊艇的映襯下分外耀眼,這是香港唯一的廟船 - 三角天后平安堂,供奉着海上的保護神 ── 天后娘娘。這艘承載世紀歷史的廟船,搬遷計劃幾經多番延期,終於在2023年完成它的歷史使命,成為水上人的集體回憶。

歷經劫難的水上廟船退役
三角天后廟原是在澳門和香港之間的三角島上,是珠江三角洲漁民的主要參拜地,上世紀日本侵華期間,日軍放火把原有的廟宇及漁船燒毀,漁民們為了避過日軍的追殺及力保天后塑像,合力地把天后恭送到澳門。直至1941年,天后向當時二十多艘船的漁民一同報夢,要把三角宮裡的天后娘娘遷往香港,漁民為了感謝天后救命之恩,恭護天后來到香港銅鑼灣的避風塘,成為當時的第一代廟船,命為「三角天后平安堂」,停泊逾60載,至今已是第三代。
雖然水上天后廟只是一艘小船,但深受漁民的愛載,歷來香火極為鼎盛,更屢顯「神蹟」。但隨着漁業的式微,加上沒人繼承以及維修費昂貴,來參拜的漁民也愈來愈少,為了讓香火延續及方便善信前來參拜,2015年廟方成功爭取將廟宇遷往陸上,經過多年籌款,新天后廟於2023年登陸岸上。



天后娘娘原是凡人
這位救助漁民離開水深火熱的天后,原名林默,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凡人,在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農曆三月二十三出生於福建莆田湄洲,天降祥瑞,民間傳說林默「出生時不啼哭」,固取名為「默」,文獻記載為「默娘」。她的一生主要濟世行善,常渡海救助海上遇險船舶,終生未婚。其死後不久,媽祖經常在海上顯靈,救助船隻免入險境。湄洲島上漁民為了紀念她,便開始建廟祭祀,把她神格化,專稱為「媽祖」、「娘媽」或「亞媽」,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被賜封為「天后」,在東亞海洋文化及南海地區產生重大影響,成為漁民的主要信仰之一,逐漸演變成「媽祖文化」。

要登上這艘水上天后廟也絕非輕易而舉之事,要先到銅鑼灣避風塘岸邊乘坐出租舢舨,再接駁到船上,方可登船參拜。過往亦有善信登船時誤墮入海,自此事後,廟方請示「亞媽」加速搬廟。


船上地方淺窄,基於安全理由,船上每次只可容納 9 人。廟船跟陸上的廟宇分別不大,分為前堂、中堂、後堂及船頂上的殿頂 4 部份,前堂門口的部分是一對歷經半世紀的石獅及脫了色的門神,善信參拜後,可坐在椅上欣賞維港兩岸的美景。而後堂就是前殿後居的房間,最初是供廟祝住宿,後來大部份漁民上岸後,成為擺放祭祀用品的倉庫;而殿頂則是用來排煙的地方。
前堂︰


後堂︰

中堂︰
甫進廟的內堂,天后娘娘坐於正中央,前方是祭祀用的神壇,放滿了各式的用品及供具,船的橫樑上掛滿了利是封摺成的紙燈籠及紅紙揮春,剝落的紅色油漆,陳舊的裝潢,全是歲月的痕跡,也是歷史的見證。



殿頂︰



第三代廟祝梁帶勝,自30歲開始,與兄弟從父親手裡接收廟船,日常會主持會議、寶誕打醮及在船上講解歷史。勝哥笑言船上亦有諸多禁忌,如女士們有月事者或一個月內曾經進出產房,是不能靠近神壇,這些禁忌亦成為獨有的水上文化。

船上屢顯「神蹟」只助有緣人
在茫茫大海中,漁民要面對瞬間萬變的風浪,生命亦岌岌可危,「亞媽」亦成為他們的精神倚靠,而船上亦屢顯「神蹟」,助漁民渡過種種難關。在天后的側旁供奉着一位神明 ── 醫靈大帝,醫靈大帝是華人信奉的醫神,專門鎮壓妖邪,過往亦有不少被邪物「附身」的人專門來求助,經醫靈大帝「醫治」後,邪物便會迅速遠離。這看似是極為迷信,但卻成為漁民心靈上強大無比的支撐。


陸上新天后廟工程於2023年完工,天后娘娘亦已遷至岸上,但廟船在政府無意保育下,去向仍未明朗,勝哥縱然不捨,仍期望廟船能用作保育用途,記載這獨特的水上廟船文化。梁帶勝慨嘆︰「希望阿媽上岸後,今後香火仍能鼎盛,愈來愈人人尊敬及參拜,有一個棲身之地,不用在海上漂浮。」

Welcome to Visit :
kitlindacat.com, She.com, UBlog, BlogSpot, Pixnet
Contact Me :
Fans Page 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itlindacat
Instagram: kitlindayau
Website : https://kitlindacat.com/
e-mail : kitty-yau@hotmail.com
